
2022年6月下水命名后,我国福建舰终于于近日传来了好消息。
日前,我国正式宣布,作为我国第三艘航空母舰,福建舰已于11月5日正式入列,其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是全球最大的常规动力航母,同时也是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母。

(福建舰入列)
从分析介绍来看,福建舰的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就是技术跨越,实现了独步全球的电磁弹射。
中国的航母发展路径选择了一条高起点的攻坚之路,没有重复蒸汽弹射的老路,而是直接攻克了技术更先进、难度也更大的电磁弹射技术。这套由我国完全自主研制的系统,在可靠性和电能利用效率上表现优异,标志着我国航母核心技术已跻身世界顶尖行列。
最为重要的是,福建舰作为全球第一艘采用常规动力却成功集成电磁弹射系统的航母,攻克了瞬时巨大耗电与稳定电力供应之间的世界性难题。这背后,先进的中压直流综合电力系统居功至伟,它实现了对全舰能源的精准调度与高效分配,确保了弹射所需电能的充足与稳定,这是一项堪称里程碑的工程成就。
其次,是战力层面的跃升,推动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实现历史性转型。技术的突破直接转化为战斗力的质变,电磁弹射系统使得舰载机得以实现满油满弹起飞,彻底释放了其全副作战潜能。
未来歼-35隐身战斗机可以凭借完整的隐身构型和充沛的燃油,执行关键的突防与制空任务;歼-15T重型战斗机则能够挂载更多弹药,成为名副其实的“空中重锤”;空警-600固定翼预警机的登场,则充当了舰队的“空中大脑”,极大拓展了舰队防空警戒圈和指挥控制范围。
这套由多种新型战机组成的高效、完整的舰载机作战体系,与电磁弹射系统完美结合,使得福建舰航母战斗群的作战半径和持续打击能力获得了指数级增长,其影响力足以覆盖至西太平洋第二岛链。

(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母)
最关键的一点是,福建舰的入列,还带领中国跨入了超级航母的门槛,也意味着在这一领域,美国将不再拥有舒适区。
文章一开头我们也提到了,福建舰的排水量,达到了史无前例的八万余吨。而八万吨这个数字,对航母来说并不是随意划定的数字,而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一旦跨越这个吨位,航母的战斗力、持续作战能力和设计复杂度都会发生飞跃。
八万吨以上的航母,其机库和甲板面积足以支持搭载70到90架各型舰载机,包括战斗机、预警机、电子战机、反潜直升机等。而六万吨级的航母,比如我们的“山东舰”、俄罗斯“库兹涅佐夫号”,载机量通常在40到50架。这意味着单次可出动的攻击波次规模和打击强度有了成倍增长。
此外,这个吨位也是操作固定翼舰载预警机的前提。例如美国的E-2“鹰眼”。固定翼预警机的雷达视距远超直升机预警机,能极大拓展舰队防空警戒圈和增强指挥控制能力。没有它,航母编队的远洋独立作战能力将大打折扣。
简单来说,八万吨以下的航母是载机巡洋舰或“舰队航母”,而八万吨以上、拥有弹射器和固定翼预警机的航母,才是一支能够独立遂行高强度制空、制海任务的移动的军事基地,也能叫作“超级航母”。
由于建造和运营一个超级航母,需要克服极高的壁垒,所以在过去几十年时间里,只有美国实现了这一目标。美国从二战后的福莱斯特级一直追求大型化,冷战后尼米兹级更是全核动力十万吨级。其他国家如苏联因经济和技术问题放弃,英国和法国则预算有限。俄罗斯现在继承苏联但无力维持,印度等国更无法企及。
总之,对航母来说,八万吨是一个坎,超级航母这一领域之前只有美国涉足。

(美海军华盛顿号航母)
而如今福建舰的出现,就让美国在这一领域不再拥有舒适区。
搭载歼-35和空警-600的福建舰战斗群,其作战半径和防空反导覆盖范围,能将美国的战略枢纽纳入其有效威慑范围内。这使得美国航母在介入潜在冲突时,不得不从更远的距离开始行动,其舰载机的作战效能和反应时间被大幅削弱。
此外,目睹一个技术上对等、规模上相当的竞争者出现,彻底打破了美国海军在超级航母领域“唯我独尊”的心理优势。这意味着,在未来任何一场可能的高端冲突中,美国海军都必须严肃地考虑在海上直面另一艘超级航母并与之争夺制海权的场景,这是冷战结束以来从未有过的挑战。
总之,随着福建舰的建成,超级航母这一领域终于迎来了第二位玩家。这不仅是中国造船工业的里程碑,也标志着全球海军力量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