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国际奥委会干了件大事,直接对印尼下了全面制裁令,要求所有国际体育联合会都暂停在印尼办比赛。 这一下可把印尼体育界打懵了,原本筹备得好好的2025年世界艺术体操锦标赛直接停摆,不少运动员连参赛的地方都没了。 说起来,这制裁的导火索其实挺明确,印尼不给以色列运动员发签证。
雅加达当局给出的理由是“和以色列没外交关系”,还有“反对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军事行动”,国际奥委会这边立马不乐意了,说这违背了“体育普遍性”原则,意思就是体育不能掺和政治、种族这些事儿。 制裁背后的“双重标准”:体育真能去政治化? 国际奥委会这套说辞听着挺有理,但细琢磨就有点不对劲,本来想觉得他们能一碗水端平,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儿。 之前俄罗斯和乌克兰起冲突,国际奥委会转头就推动全球体育组织抵制俄运动员,连个国家名义都不让用。
可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动都被国际法院指出“有种族灭绝嫌疑”了,以色列运动员该参赛还参赛,半点儿限制没有。 这种差别对待,连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下属的工作组都看不下去了,直接说国际奥委会的决策“有政治偏向”。 这哪儿是“体育去政治化”啊,分明是把体育当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最后受伤的还是那些想好好比赛的运动员。
其实这不是印尼第一次因为拒绝特定代表团跟国际奥委会闹僵,往前数六十年,还有一桩几乎一模一样的事儿。 1962年雅加达办亚运会的时候,印尼就没让以色列和中国台湾地区的代表团参赛,这里必须说清楚,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企图分裂的行为都站不住脚。当时国际奥委会也威胁要制裁,最后印尼干脆跟他们撕破脸。 从六十年前到现在:印尼体育的老问题遇上新危机 1963年,时任印尼总统苏加诺干脆自己搞了个“新兴力量运动会”,拉了48个亚非拉国家参赛,明着反对西方的体育霸权。
他当时说“体育是可以的,但不能单单是体育”,意思就是体育得管管政治正义的事儿。 可惜这运动会就办了一届,因为国际奥委会抵制,参赛国运动员怕没法参加奥运会,最后只能停办。 现在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又提起来当年的万隆精神,1955年印尼主导的万隆会议,本来就是帮亚非国家摆脱大国控制的。 普拉博沃说要延续这种独立自主的精神,还想联合东南亚国家办自己的区域性赛事,少依赖国际奥委会的比赛。
但现在跟六十年前不一样了,印尼经济早就跟全球化绑在一起,体育产业靠国际赛事赚的钱不少,真要硬刚,自己损失也不小。 而且除了应对国际制裁,印尼自己家的体育管理也一堆乱事儿,有两个主要机构:1946年成立的国家体育委员会(KONI),还有1952年成立的奥林匹克委员会(KOI)。 本来KONI是管全国体育组织、办国内赛事的,结果KOI拿到国际奥委会认可后,慢慢把国际赛事对接、运动员奥运资格这些核心活儿都抢过去了。
搞不清这俩机构咋协调的,连运动员选拔都能出问题,之前巴黎奥运会选拔,就因为俩机构意见不统一,拖慢了三个月,有些项目直接错失参赛资格。 现在遇上制裁,不少人说这倒是个改革的机会,要么把俩机构合并,成立个统一的部门;要么把权责分清楚,别再互相扯皮。
印尼现在的处境挺难的,但也不是没机会,完全顺着国际奥委会的规矩来,可能丢了自己的立场;要是彻底对着干,又容易被孤立。 说不定真能找出第三条路,联合其他发展中国家,一起推动体育治理多些多样性,别总被西方牵着走。
体育这事儿,从来就没跟政治真正分开过,现在全球化这么深,体育更是国家表达立场、搞外交的重要方式。 印尼最后咋选,不光决定自己体育事业的未来,说不定还能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打个样,让全球体育秩序多些“南方国家”的声音。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