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3号,欧盟在布鲁塞尔开了场领导人峰会,核心就一个事: 要不要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给乌克兰放笔贷款。 本来大家盼着能有个结果,没想到吵到最后没达成一致,只能把决定推到12月。
这事说小不小,乌克兰等着钱救急,俄罗斯盯着资产会不会被动,欧盟自己还闹起了内讧。 这场分歧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早在今年9月,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就提了个“赔偿贷款”计划, 想拿被冻结的2000亿欧元俄罗斯资产当担保,给乌克兰批1400亿欧元。 德国、法国还有波罗的海那几个国家都挺支持,觉得既能帮乌克兰渡难关,又能变相削弱俄罗斯。 但比利时和匈牙利直接跳出来反对,态度还挺坚决。
比利时为啥敢“一票搅局”?1800亿资产压身是关键 比利时反对的理由其实很实在,它手里攥着欧盟境内90%的俄罗斯被冻结资产,差不多1800亿欧元,都存在总部设在当地的欧洲清算银行。 比利时首相德韦弗放话,除非欧盟满足他的“合理要求”,不然就阻止计划。 他要的也简单,让27个成员国一起担风险,万一以后俄罗斯要索赔,不能只让比利时一个国家扛。
比利时这想法真不算过分,要是真按原计划推进,俄罗斯肯定会通过国际法院起诉,到时候第一个被找上门的就是比利时,毕竟资产在它地盘上,跑都跑不掉。 匈牙利那边反对的理由更直接,总理欧尔班说,动资产的收益不行,俄罗斯已经放话要报复了。 更关键的是,他觉得这么做会吓跑全球资本,以后谁还敢把外汇储备存到欧盟的银行? 搞不清的是,欧尔班这话其实戳中了欧盟的痛点,主权资产这东西,一旦动了先例,信任就没了。
本来想在峰会上靠协商解决分歧,但后来发现根本行不通,支持派和反对派各执一词,中间派像奥地利、卢森堡又插进来提要求,要明确资金不能用在军事上。 最后没办法,欧盟只能让委员会再出个融资方案,等下次峰会再议。 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还说预计下次能有最终决定,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缓兵之计。 聊完欧盟内部的吵架,就得说说这事背后藏着的坑,不是光靠协商就能填的。
首先是法律层面,欧盟这计划有点站不住脚, 《维也纳条约法公约》里有国家主权豁免的原则,俄罗斯的这些资产属于主权范畴,不是随便就能动的。 现在俄罗斯已经向国际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冻资产还得索赔3000亿美元。 国际法不站边?欧元区还得防“资本跑路” 之前美国冻结阿富汗央行70亿美元资产,就被骂了好久,说破坏规则。
欧盟现在要动的金额是美国的几十倍,要是真这么干,国际社会的批评只会更激烈。 而且欧盟自己内部法律也有矛盾, 2018年有个《冻结与没收资产条例》,但那只适用于刑事资产,跟俄罗斯这情况完全不一样,很显然,法律这关就不好过。 除了法律,欧元区的金融稳定也悬,欧洲央行行长拉加德早就警告过,要是强行推进计划,非居民投资者可能会加速撤离。
这不是吓唬人,2023年以来,欧元区的债券持有量已经少了不少。 比利时要的“风险共担”,欧盟委员会提了个“双轨担保机制”, 但说白了就是纸上谈兵,没有法律约束力,谁也不敢真信。 俄罗斯那边也没闲着,普京已经签署法令,冻结了西方在俄的1800亿欧元资产,还搞了个“C账户”限制资本流动。
德国西门子、法国道达尔这些企业首当其冲,资产被冻,业务都受影响。 这还只是开始,要是欧盟真动了资产,俄罗斯的报复肯定会更狠。 欧盟这事儿不只是自己的家务事,全球好多国家都在看着,甚至已经开始行动了。 新兴市场现在都在“去欧元化”,印度把欧元储备的占比降了不少,巴西也减持了欧洲债券,东盟五国之间贸易用本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
大家都怕了,万一哪天自己跟欧盟有点矛盾,资产也被冻了怎么办? 黄金储备也成了香饽饽,全球央行买黄金的比例比2022年高了不少,第一次超过了欧元。 本来想欧元能稳坐第二大储备货币的位置,现在看,各国都在找后路。 IMF还预测,要是欧盟真把计划落地,2026年欧元在全球外汇储备里的占比可能会跌破18%。
俄罗斯这边也在调整,把欧元储备全清了,跟中国做能源贸易时,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快到一半了。 这对欧盟来说可不是好消息, 相当于少了个重要的合作方,还间接帮着推进了“去美元化” 。 欧盟把决定推迟到12月,其实是给自己留了点时间,但问题没解决,只会越积越多。 乌克兰现在每月要50亿美元军费,重建还需要5240亿美元,欧盟这计划对它来说就是救命钱。
要是12月还没结果,乌克兰2026年想年产800万架无人机的目标,怕是要泡汤。 对欧盟来说,这场博弈的代价可能比它想的大,要是不能达成风险共担的法律框架,不仅乌克兰的援助落不了地,自己的金融信誉也会受损。 更严重的是,这可能会重塑国际金融秩序,只是这个重塑的方向,未必是欧盟想要的。
欧盟要是只盯着眼前的地缘需求,忽略了规则和信任,最后很可能得不偿失。
配查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